近日,接連聽到中國朋友的朋友患癌的消息,言者不免沉重,也不免埋怨環境污染、醫療條件等等。
一星期多前,哈爾濱一名17歲患者活活捅死一個實習醫生,雖然雙方沒有直接的醫患糾紛,嫌兇也承認是濫殺無辜,但仍引發社會多方面議論,包括事發后網上一項對這一事件的非正規調查,結果竟有六成人反應是“高興”。
醫療環境在長期的多重因素交錯影響下,加上各種潛規則,醫患關系甚至患者與政府的關系持續存在信任問題。而信任是醫患之間以及健康的醫療環境極其重要的元素之一。
上海朋友談起母親治癌的過程,除了要想盡辦法才能進入好的醫院,還得上下打點,才能安排到病床,以及得到足夠的照顧,據說不算醫藥費,前后光打點就花了兩萬元人民幣。
一些微博客對新加坡醫院先治病再講費用的作風感到驚訝。作為醫療機構,尤其是公共醫療機構,這應該是起碼的作為。見死不救、沒錢不救的現象,長期將重創官民、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最近舉行開工儀式,新聞指出該項目將作為基本醫療服務的重要補充,也是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化醫療項目。從介紹來看,屬于高端醫療和旅游醫療,放眼全國和區域市場。
此外,浦東國際醫學園區去年中也正式動工。浦東與虹橋這兩大項目是上海規劃高端醫療服務產業的重要標桿。園區除了有頂級醫院的專家醫生駐診,也包括教學、研究、醫療機械、制藥等產業。
高端和旅游醫療越來越受國際醫療機構和決策者的注意,據指出,旅游醫療是全球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今年可能達到上千億美元。而隨著中國大城市的富裕化,越來越多國際醫療機構看好其醫療市場,紛紛以各種形式進駐。上海的兩大醫療產業園區的規劃,既是有意引進國際高水平機構提升實力,也是看準這一市場。
但據報道,上海一些醫學界人士也強調公立醫院為沒錢的普通人精心治病的責任。醫療改革不容易,因為長期的慣性形成很多千絲萬縷的既得利益,難分難解。美國的醫改照樣推得很不容易。
但醫療改革的基本態度之一,應該是首先把醫療當作服務行業,如果救命是一種行業,那醫療首先必須站穩這一馬步。決策者對醫改的推動,必須看到最大多數民眾的利益所在,因為救的命是一條條算的,不管什么身份。
讓醫療資源提供最大程度的覆蓋,給予最大可能的改善,是醫改的基本功,當這些都確保能做到了,其他的產業化思維才會更有意義。
以“產業化”的角度來規劃國家的某個領域,是眼下中國的大趨勢,也是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標準步伐。從經濟學或者宏觀角度來看,不但正確也符合決策邏輯,甚至可以描繪出清晰的理路。
但是細致的規劃報告中,如何把握社會心理與人文因素,就非常考驗規劃者與執行者的能耐。除了醫療,教育、城市改造等等,也都涉及這些問題。
中國每年260萬人罹患癌癥,其中180萬人不治。還有調查認為,全國有超過400個“癌癥村”。環境、食品都是主要病因,足以抵消醫療的努力。醫改光是解決大城市病床不夠,杜絕走后門靠關系才能有病床的問題,就可以忙很久,而全面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的收入,改變醫者要賣藥創造收入的現象,又是很復雜的工作。越早投入越多資源,可以救治的人命也越多,也才是“以人為本”的實踐。